|
![]() ![]() ![]() ![]() ![]() |
|
![]() ![]() |
中国在线翻译网>>译典论坛>> |
您是本主题第 13963 个阅读者
==
回贴倒排
|
作者
|
主题: 译界名家(二) [] |
![]() 目录 草婴 方平 傅惟慈 过家鼎 郝运 方 平(1921- )原名陆吉平。上海人。1949年前曾先后在南京、厦门等私营银行任职员。自幼爱好诗歌和外国文艺,求学时期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开始在《大公报》、《文汇报》、《文萃》、《民主世纪》、《诗创造》等报刊上发表诗歌,并出版诗集《随风而去》(1948年);同时开始发表译诗。1949年后转调到出版社工作,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兼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莎士比亚研究》编委。主要译作有:《莎士比亚喜剧五种》:(《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捕风捉影》、《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暴风雨》),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董尼》、《亨利第五》、《奥瑟罗》、《李尔王》,〔英〕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意〕卜伽丘《十日谈》(译本,合译),《十日谈》(选本,合译)等。《威尼斯商人》译本曾先后为北京、上海、四川各剧团公演这一著名喜剧时所采用。又曾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莎士比亚全集》的校订和增补工作。近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著有《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收论文17篇,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莎剧论文集,《三个从家庭出走的妇女》被评为1979-1989十年间我国八种最优秀比较文学著作之一。 傅惟慈(1923-)曾用名傅韦。原籍北京,生于哈尔滨。满族。"九·一八"事变后迁回北京。先后在辅仁大学、浙江大学(战时内迁贵州遵义)、北京大学攻读西方语言、文学。1950年在北大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50年代从俄语及德语译介了匈牙利、波兰等国当代文学作品,从50年代后期起从事德国文学翻译。"文革"后在北京语言学院教授英国语言及翻译课,主要翻译英国现当代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后,任理事。主要译作有:〔德〕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席勒评传》,〔德〕托玛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德〕亨利希·曼《臣仆》,〔德〕毕希纳《丹东之死》,〔德〕克拉拉·蔡特金《蔡特金文学评论集》,〔英〕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寻找一个角色》,〔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等。 过家鼎 (1931-)笔名佳丁。上海人。1948年读完英语教会学校--上海圣芳济中学,是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英文系,历四载毕业后,即赴朝鲜板门店从事停战谈判的翻译和速记工作。1954年起担任笔译定稿。1958年赴华沙担任中美会谈的翻译和速记,1962年回国后到外交部翻译处任职,其间除参加外交文件的笔译定稿外,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的口译,并分别担任由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彭真等中央首长率领的党政代表团的翻译,先后出访外国或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1971年被派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仍负责有关翻译工作。1981年回国后,历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主任。1985年起担任外交学院兼职教授,讲授"外交翻译"与"外交实践"。1986年到1989年任中国驻马耳他大使;1989年至1993年3月任中国驻葡萄牙大使,1993年4月起任中葡联合小组中方首席代表(大使)。主要译作有:《巴顿将军》、《基辛格回忆录》、《美国经济概貌》(合译)、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合译);中译英;《开封》、《成都》、王炳南《中美谈判回忆录》等;撰有若干译学论文(发表于译学刊物上),并主编有《汉英时事外交词典》。 郝运(1925-)原名连栋,笔名祁蒙、郝运。河北大城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1947年任南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代课长、干事。1950年在上海、北京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组工作,任秘书,并曾担任工会主席。1953年以后相继任上海平明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