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一些别有特色的民族语言;而这些语言在其貌不扬的外壳下,时不时会让非本族语学习者瞠目结舌,颇有些“陷阱”的感觉。本文主要例举了一些英语中经常出现的“似是而非的”表达,颇具意趣,供广大英语学习者参考一二。
从“smoke-free area”说起,初学者大都在见到该短语时理解为“the area where people are free to smoke.”殊不知意思恰恰相反,意思实际上是:“a place where people are not allowed to smoke.”据说还有人因此而在无烟区(smoke-free area)吸烟而遭罚款。
其实英语中象这样“似是而非”,让英语学习者摸不着头脑的类似的表达还有不少。笔者读大学时曾在翻译文章时遇到过一个句子“Her daughter is cutting her teeth.”便想当然的理解为“自己给自己拔牙”。不料翻译老师神秘一笑,说:“不是少了几颗牙,而是多了几颗牙。”这才得知 cut one’s teeth 是“长牙”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当学习者见到“a fat chance”时,极可能想到该表达方式与“a slim chance”互为反义,认为是“a chance that is likely to be obtained”;却想不到说话者持截然相反的态度,意思是“something that is unlikely to happen”。说到底 a fat chance 和a slim chance 意思大同小异,极为相近!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同样的道理,如果学习者在见到句子“Did you expect she would have no nerves?”时,以为“她没有勇气”,就会犯相同的错误。实际上“have no nerves” 有“镇定自若,保持冷静”的意思。细想一下,把遇事沉着,头脑保持冷静的人视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人,正好走了两个极端,真是天壤之别!
“From way back”(来自穷乡僻壤)大家可能不陌生,因此不难将“an artist from way back”想象成“没有什么见识的民间艺人”,很少有人能一眼识穿这位“造诣很深的艺术家”吧。
“Hard-headed”一词,千万不要受 pig-headed 等单词的影响而理解成“死脑筋”。因为“a hard-headed merchant”是一个“精明理智的商人”。
“Spendthrift” 很容易理解为“spend money thriftily”。打眼一看,还以为是一个节俭朴实的勤劳人家,真想不到这个人“spend money at will, even there is not much money in hand”。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挥霍之徒”。又是一个陷阱!
当然在遇到“the machine is in repair”时,不要忘记“under repair”的机器才是“正在修理”的机器,而“in repair”的机器则“运行情况良好”。
总之,英语学习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一定不能望文生义,“想当然以为…”。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遇到不懂或有疑问问题的时候要养成耐心的习惯,抓住问题,立即解决,不要留下问题过夜。日久天长一定会有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