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中国在线翻译网>>译典论坛>> |
您是本主题第 1831 个阅读者
==
回贴倒排
|
作者
|
主题: 翻译人员应该掌握的一些翻译常识与技巧 [] |
![]() 对于很多翻译人员来说,进行法律翻译或者其他翻译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且法律翻译又是其中一块很特殊得领域。 法律术语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所有的法律翻译工作,几乎都难以避免地涉及不同法律制度的法律概念所产生的功能性差异。所以,法律译员应关注法律功能的对等。 所谓的法律功能对等,就是原语和译入语在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方面的相等。 第一、对专业术语的准确理解–专业术语作用在于用简洁的词、或词组讲述广泛接受的复杂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较简洁的语言相互交流沟通,因此词的内在意义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复杂得多。译员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或望文生义,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而且,词的意义长随上下文而变动,即罗马法所谓的:“nosciturasoclis”词义可自其上下文予以理解。 第三、含混词的对等-英美法中有许多术语,虽有特定的意思,却无明确的定义,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的界定,因而其确切含义不明确。如:substantiallycertain应译为“大致确定,基本上确定”而不是“必然结果”。中国法律中同样也有类似的含混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主要生活来原”(第11条),“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第12条),“必要的财产”(第37条)。 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词目的在于保持条文执行或履行时的灵活性。日后如果发生争执,其最终解释权属于法院,译员无权对此作任何解释或澄清。因此,译员在法律功能对等的前提下,对含混词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以模糊对模糊。 更多法律翻译详情 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