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中国在线翻译网>>译典论坛>> |
您是本主题第 14201 个阅读者
==
回贴倒排
|
作者
|
主题: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 |
![]() 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理论 翻译 文化 对比 语用语言 社交语用
1. 引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动态性(Hatim,1998:86)。他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Baker,1992:222),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Sperber & Wilson,1986)。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投票结果:得鲜花1支,
|